3月1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下称“合作区”)正式封关运行。半个多月来,横琴岛内外,社会各界持续广泛关注,反响热烈。
横琴封关运作意味着什么?这标志着合作区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新体系迈出关键一步,是实施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重大探索,将有力推动澳琴之间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加高效便捷流动,为澳门新产业新业态营造宝贵的发展新空间。
一个更加趋同于澳门的生活环境,正加快在合作区形成。学习、就业、创业、生活,越来越多的澳门同胞正把横琴当成新的家园,琴澳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实质利好加速释放。
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重大探索
作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重大探索,横琴封关运作是怎么一回事?先来看看权威表述——封关运行是对合作区分线管理政策的落地实施。
要理解分线管理,不妨回溯到3年前。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印发,明确合作区实施范围为横琴岛“一线”和“二线”之间的海关监管区域。其中,横琴与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设为“一线”;横琴与内地之间设为“二线”。
正式封关后,合作区实施“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财税和海关监管制度,有力推动琴澳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人员进出高度便利,将为琴澳产业多元发展、澳门居民新生活等带来一系列实质利好。
简而言之,封关是为了更好地开放。
具体来看,符合条件的货物经“一线”进入合作区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经“二线”进入内地的货物须按规定征税。物品方面,经“一线”进入合作区自用、合理数量的物品,予以免税放行;经“二线”进入内地的物品,如超过8000元人民币限额,海关将征收相应税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合作区学习、就业、创业、生活的澳门居民可携带熟肉、乳制品、蔬菜水果等经“一线”入境,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一系列为合作区和澳门量身定制的首创措施,不仅展现出横琴在国家战略层面的特殊性,也延续了不断为澳门居民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创造更好条件,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取得更多实质性新进展的一贯思路。
事实上,为吸引更多澳人澳企到横琴发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两制”优势的区域开发示范,在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体制下,近年来的琴澳一体化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
一方面,横琴加紧布局,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如“横琴研发、澳门注册、横琴生产、全球销售”已成为带动澳门中医药等“四新”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另一方面,澳门发挥优势,积极推动中国—葡语系国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在横琴落地启用,也进一步助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开启琴澳一体化的新发展阶段
跳出关于历史进程的宏大叙事,一些聚焦生活细节的“小切口”,可能更有助于理解横琴封关运作带来的新变化。澳门人士余潮斌的亲身经历,就是很好的样本案例。
余潮斌在澳门工作,居住在横琴已有四五年,目前一周往返琴澳三四次。在封关运行正式实施后,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澳门买了蔬菜、牛肉干、水果等,然后在手机小程序上简单申报,并在过关时按要求接受海关的检查。
“很顺利带过来了,感觉非常便捷。”余潮斌留意到,目前横琴口岸已有各种创新的一次性查验模式,往返琴澳过关时不必再反复放下行李物品接受检查,通关效率不断提高。
如今,更多像余潮斌一样的澳门居民,越来越能够在合作区找到“家”的感觉,“希望未来更多便民惠民的政策能在合作区一一实现,琴澳一体化发展再提速。”余潮斌期待着。
据统计,自3月1日以来,经“一线”横琴口岸通关人数超101万人次,车辆超10.3万辆次;“二线”4条公路通道共验放出区车辆82.53万辆次,各通道均通行顺畅。
3月18日,横琴口岸二期工程客货车联合一站式车道正式启用。口岸进出境车道由试运行期间的15条拓展为30条,设计日通关量达到1.6万辆次。这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封关运行后,在横琴口岸实施的又一便利措施。
便捷通关的背后,是人气的不断集聚。近年来,外界对于横琴关注度始终居高不下,来自科技、文艺各界的专家学者、明星大咖相继而来,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也纷纷踏着这片热土。横琴岛上,星味渐浓,“国际范”尽显。
3月11日至18日,第一届澳门国际喜剧节以“一节两地”的创新模式在澳门、横琴两地举办,一连数天的喜剧盛宴广受好评。闭幕式当天,著名演员沈腾、马丽、王祖蓝、吴莫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铮和积极心理学专家倪子君等共同出席活动。
顶流喜剧明星的到访,为促进琴澳两地在文旅领域深度联动,推动相关产业在澳门和横琴加速落地发展再添一把火。
事实上,近年来,以“一节两地”模式举办的多场活动,正有力促进琴澳一体化发展。当前,横琴正力争举办更多立足大湾区、背靠全中国、辐射全世界的国际性活动。今年,这一模式将延伸到会展活动及体育赛事等领域,以此促进琴澳在会展和文体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助推琴澳人气再攀升。